您说:
我在做脑电和禅修的科研, 我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 只关注EEG , 而禅修实际涉及身心 ,不只是大脑, 比如 评论如下内容,并给点灵感,内容如下:# 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增订版)
https://zlib.by/book/30044097/9d280a/%E9%92%88%E7%81%B8%E7%BB%8F%E7%BB%9C%E7%94%9F%E7%89%A9%E7%89%A9%E7%90%86%E5%AD%A6%E4%B8%AD%E5%9B%BD%E7%AC%AC%E4%B8%80%E5%A4%A7%E5%8F%91%E6%98%8E%E7%9A%84%E7%A7%91%E5%AD%A6%E9%AA%8C%E8%AF%81%E5%A2%9E%E8%AE%A2%E7%89%88.html
祝总骧, 郝金凯 主编
0 / 0
0 comments
Paperback
书名 1
前言 2
目录 13
第一篇 针灸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5
第一章 针灸经络学说的形成 35
第一节 《十一脉灸经》是奠定经络学说的基石 35
第二节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针灸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36
第三节 古代解剖生理学的观察是创立经络学说另一重要条件 38
第四节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气功过程的内视经络 39
第二章 针灸经络学说的确立 42
第一节 《内经》--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一次大总结,针灸学史的第一座丰碑 42
第二节 《内经》针灸经络学说的主要成就 43
第三节 《内经》的针刺术 45
第四节 《内经》经络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47
第三章 针灸经络学说的发展 50
第一节 针灸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50
第二节 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二次大总结,中国针灸史的第二座丰碑--《针灸甲乙经》(西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公元265~960年) 52
第三节 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三次大总结,针灸医学史的第三座丰碑--针灸铜人立体模型铸成(两宋、金元:公元960~1368年) 57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针灸经络学(公元1368~1840年) 61
第五节 针灸经络学说历经风雨沧桑(鸦片战争后至全国解放前:公元1840--1949年) 63
第六节 针灸经络学说的新生(全国解放后至今:公元1949年~ ) 65
第二篇 古典经络学 74
第一章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74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74
第二节 经络的命名 75
第三节 腧穴与经络系统的关系 76
第四节 经络系统的生理作用 77
第五节 经络系统在病理情况下的作用 78
第六节 气行(循经感觉传导)现象和针灸经络的治疗作用 81
第七节 经络系统在天、地、人间的作用 83
第二章 十二经脉 86
第一节 十二经脉的分布 86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 87
第三节 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 88
第四节 手太阴肺经 90
第五节 手阳明大肠经 93
第六节 足阳明胃经 96
第七节 足太阴脾经 101
第八节 手少阴心经 104
第九节 手太阳小肠经 107
第十节 足太阳膀胱经 111
第十一节 足少阴肾经 115
第十二节 手厥阴心包经 118
第十三节 手少阳三焦经 120
第十四节 足少阳胆经 124
第十五节 足厥阴肝经 128
第三章 奇经八脉 136
第一节 督脉 136
第二节 任脉 138
第三节 冲脉 140
第四节 带脉 141
第五节 阳跷脉 142
第六节 阴跷脉 143
第七节 阳维脉 143
第八节 阴维脉 144
第四章 经别、经筋、十五络、皮部 147
第一节 十二经别 148
第二节 十二经筋 151
第三节 十五络脉 156
第四节 十二皮部 160
第五节 结语 160
第三篇 中国针灸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再验证 164
第一章 针灸经络学说跨学科研究之路 164
第一节 经典生物学面临挑战 164
第二节 中医工程与经络探测系统 168
第二章 循经感传现象的再发现及其特性 173
第一节 经络敏感人的再发现 173
第二节 经络感传现象的调查 174
第三节 循经感传现象的生理学特性 177
第三章 隐性循经感传线的发现及其生理学特性 189
第一节 隐性循经感传线的测定法 190
第二节 隐性循经感传线的意义 194
第三节 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生理学特性 196
第四章 经脉循行线的电学特性 207
第一节 经穴电学特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07
第二节 隐性循经感传线的低阻抗特性 220
第三节 四电极法测试的低阻经络 225
第四节 隐性经络感传现象研究用的经络探测仪 228
第五节 隐性循经感传线皮肤高电位的特性 239
第五章 隐性循经感传线和经络线的声学特性 251
第一节 隐性循经感传线的高振动声特性的发现 251
第二节 经络声频谱分析用仪器的研制 255
第三节 经脉高振动声频谱的分析 259
第四节 经络循行线的导声性 261
第六章 经脉循行线的生理物理学定位 283
第一节 足阳明胃经的生物物理学定位 284
第二节 手厥阴心包经脉体表定位及其低阻抗和高振动声测定 290
第三节 手少阴心经的生物物理学定位 299
第四节 手太阴肺经的生物物理学定位 300
第五节 手三阴经皮部经脉线生物物理全息测定 302
第六节 足太阴脾经的生物物理学定位 303
第七章 经脉循行线的光学和热学特性 309
第一节 隐性循经感传线的高发光特性 309
以下是一些与针灸经络相关的西方研究论文以及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涉及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电学特性、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验证。您可以通过这些论文深入了解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重复验证工作。